首頁 » 關於創價學會 » 佛教的源流

釋迦牟尼

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(釋尊)。他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,是喜瑪拉雅山麓(現今的尼泊爾)迦毘羅衛城釋迦族淨飯王的兒子。

釋尊雖然出生為王子,但是自小對人生種種苦惱感到困擾與不安。29歲的那年,他外出巡遊時,看到老人、病人、死者和修行者,痛切感受到人生的無常與生老病死之苦。他為了探究解決這根本苦惱的方法,決定捨棄王子的身分出家修行。

歷經6年的徹底苦行,依然無法獲得悟達,於是捨棄難行苦行這些修行方法,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冥想,終於悟達貫穿每個人生命與宇宙的永恆普遍之「法」,成為佛陀(覺醒者)。

之後,釋尊決定為眾生教說自己所悟得的法,遊歷印度各地。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嚴格,而釋尊主張決定一個人的地位並不是種姓或身分,而是一個人的行為。因此,他毫不吝惜地向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闡述自己的教導,啟發並教化眾生如何開啟生命所蘊藏的無限潛能。

釋尊的弘教人生長達50年之久。在他入涅槃後,他的弟子通過背誦方式將釋尊的種種言行記錄下來,成為經典。當中,主要法理的教導歸納為「經」、教團的規則歸納為「律」。

在眾多經典中,《法華經》公認是釋尊一生思想的精髓,被稱為「經中之王」。

《法華經》

「經中之王」《法華經》是釋尊一生思想的最高峰,他在《法華經》中闡明了自己所悟得的真理,那就是「眾生皆有佛性」。不論性別、種族、社會地位等差別,一切眾生都能夠通過佛道修行,獲得佛界生命。

佛界並非遠離塵世、不問世事的狀態,而是從生命深處源源不絕地湧現智慧、慈悲與力量,將痛苦煩惱轉變為幸福的生命狀態。

《法華經》原本以梵文書寫,名為Saddharma-pundarika-sutra。中文有多個譯本,其中以鳩摩羅什(344-413年)翻譯的《妙法蓮華經》(即《法華經》)最為傑出,廣為流傳。

《法華經》一部八卷共二十八品,從〈序品第一〉至〈安樂行品第十四〉為止的前半部,稱為迹門;〈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〉至〈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〉為止的後半部,稱為本門。

公元6世紀,中國的天台大師智顗(538-597年),將過去留傳、翻譯的龐大佛教經典,依「五時八教」體系,建立秩序,判明《法華經》才是釋尊本意的教導。

為此,智顗講授《法華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》、《摩訶止觀》,由他的弟子筆錄,闡明《法華經》的深義,將《法華經》哲學思想體系化,被稱為「天台三大部」。當中的《摩訶止觀》闡述《法華經》根本教義的諸法實相、一念三千法門,明示以此為根據的修行方法。

13世紀的日本佛教僧侶日蓮大聖人,悟得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才是《法華經》的肝要,是從根本解決萬人苦惱之法,並顯現為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的題目與御本尊,開啟末法眾生成佛的大道。

日蓮大聖人

日蓮大聖人(1222-1282年)誕生在日本安房國(今千葉縣)的漁村。12歲進入安房國清澄寺接受教育,16歲正式出家。之後的十多年間,在鎌倉、京都、奈良等地修學,最後確認《法華經》是釋尊一切教說中最為殊勝的經典,更指出唱奉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這句題目是解決生老病死根源苦惱的唯一途徑。

1260年,日蓮大聖人著述〈立正安國論〉,向當權者北條時賴進諫,呼籲日本停止信奉錯誤的宗教,轉為信受正確的宗教即《法華經》,否則天災會繼續在日本發生。當權者不但沒有採納日蓮大聖人的諫言,更與其他宗派合謀迫害他。

雖然如此,但是日蓮大聖人克服了斬首與流放等的無數迫害,更一邊培育與他同心的弟子,一邊指揮弘教折伏。與此同時,日蓮大聖人圖顯了御本尊,並開始授予信心堅固的弟子。

御本尊是日蓮大聖人將其自身的佛界生命圖顯而成的一幅曼荼羅,是讓凡夫修行的本尊(根本尊敬對象),在自身體現南無妙法蓮華經,開顯佛界生命。

日蓮大聖人一直都以「自他皆幸福」為實踐的根幹,樹立尊重生命的哲學,建設所有人都能安穩度日的社會,而實踐的主軸就是充滿理性與人性的「對話」。這也是釋尊所提倡的教導與精神。

使日蓮大聖人的思想與行動於現代蘇生的,就是創價三代會長──牧口常三郎先生、戶田城聖先生與池田大作先生。

香港文化會館
地址:九龍界限街101-109號
電話:(852) 2339 9300
交通:港鐵至太子站A出口 或 至旺角東站D出口

社交媒體